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选择循证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20xx年10月20xx年10月来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102例, 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选择传统常规护理, 实验组选择循证护理,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和对比。结果 实验组心功能Ⅰ级、Ⅱ级患者分别为28例和16例, 显着多于对照组的10例和7例, 心功能Ⅲ级、Ⅳ级患者分别为6例和1例, 显着少于对照组患者的25例和9例;实验组出现心律失常发生率为9.8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 (P<0.05) ;实验组患者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患者 (P<0.05) 。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选择循证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状况, 降低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状况, 并且减少患者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 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循证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 临床应用;
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应用循证护理却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状况, 降低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状况[1]。就此, 本文选择20xx年10月~20xx年10月来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102例来探讨循证护理的护理效果, 具体资料如下所示: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xx年10月~20xx年10月来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102例, 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实验组患者51例中男29例, 女22例, 年龄范围在38~76岁, 平均年龄为 (57.3±3.2) 岁, 心肌梗死发生部位:前壁、后壁下壁的例数分别为13例、9例和8例, 前壁并后壁11例, 后壁并前下壁7例;对照组患者51例中男28例, 女23例, 年龄范围在39~75岁, 平均年龄为 (56.8±2.7) 岁, 心肌梗死发生部位:前壁、后壁下壁的例数分别为15例、10例和9例, 前壁并后壁13例, 后壁并前下壁11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的比较方面均无差异, 均有可比性 (P>0.05) , 排除严重肝、肾等脏器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精神异常患者等, 全部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且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常规护理, 具体护理内容包含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 同时对患者进行给氧等一些基础性护理。
实验组患者护理过程则应用循证护理, 主要护理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 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循证护理小组, 小组中的护理人员应分配好相应的工作, 翻阅来本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病历, 询问专业人员有效的护理方法等, 然后制定有效的护理方案。第二、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 记录患者出现的气喘、乏力等不良症状, 并及时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包含心功能分级情况、心律失常状况、卧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等指标, 并做好详细的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3.0软件对研究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以n (%) 表示, 行χ检验,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情况和心律失常状况对比
根据对比结果显示, 实验组51患者中, 心功能Ⅰ级、Ⅱ级患者显着多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心功能Ⅲ级、Ⅳ级患者显着少于对照组患者 (P<0.05) ;实验组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状况显着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情况和心律失常状况对比[n (%) ]
2.2 两组患者的平均卧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对比
根据对比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平均卧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对比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脑血管疾病中常见并且多发的疾病之一, 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影响极大[2]。由于此病症发病比较突然, 极易导致患者出现致残、致死状况, 并且在治疗后患者也极易出现诸多不良并发症, 尤其是出现心律失常并发症[3]。
而在本文研究结果数据显示, 对照组应用传统常规护理后, 所有患者整体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3.33%, 实验组应用循证护理后, 所有患者整体心律失常发生率为9.80%, 且实验组患者的平均卧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 (P<0.05) [4]。由此可知, 相对于传统常规护理模式而言, 循证护理模式是依据患者自身的情况入手制定的标准化护理方式, 使患者从住院到出院期间按照这种方式进行治疗和护理, 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选择循证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状况, 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5]。
参考文献
[1]刘梅芳, 吴凤家, 杨满芳, 等.术前访视联合循证护理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xx, 12 (7) :46-47.
[2]鲍晓, 王鸣鸿, 刘惠宇.早期康复训练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辽宁医学院学报, 20xx, 36 (2) :88-89.
[3]姚静.12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护理体会[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xx, 6 (2) :125.
[4]季春艳.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xx, 3 (13) :154+156.
[5]韩松梅.研究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xx, 2 (16) :23.
循证护理2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循证护理在儿科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本文回顾和分析了从2014年12月至2016年3月入住我市某医院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随机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来进行护理,而实验组患者在常规的护理方式基础上应用循证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在对照组中(n=34),护理纠纷率为10(29.4%),护理差错率为11(32.35%),积极行为参与率为22(64.7%),家属的满意率为23(67.65%);而在实验组中,护理纠纷率为3(8.8%) ……此处隐藏25016个字……础上,预防艾滋病发生或者预防HIV的再感染有着重要的意义[4]。针对HIV阳性产妇的临床护理显得尤为重要,进行循证护理,一定程度上明显的改善产妇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减少功能性便秘、乳房胀痛的发生,促进手术切口愈合,促使婴儿保护,利于母亲康复及提高护理满意度。
4.1功能性便秘
功能性便秘是无明显器质性损坏而出现的肠道症状,发病机理尚不明确。相关研究表明,其与精神因素、心理压力、缺乏运动及不良饮食密切相关[5]。患有功能性便秘生活质量明显下降,长期下来存在明显的.不良情绪,加重病情的进展,同时随着疾病的加重其不良情绪亦明显加重,生活质量相应下降,两者互为影响。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精神心理因素进行必要的疏导,指导其正确饮食,多食膳食纤维,调整生活方式,进行必要的运动,促进肠蠕动。
4.2乳房胀痛
产后乳汁分泌,未正确处理,堵塞乳腺管,乳汁淤积形成硬结引起乳房胀痛。在整个产褥期均可发生乳房胀痛,给产妇带来了巨大的身心痛苦,增加了发生乳腺炎的几率,对于艾滋病产妇极易诱发严重感染危及生命。针对性实施护理干预,能促进乳房硬块的吸收,减轻乳房胀痛,缓解产妇身心双重的痛苦[6]。
4.3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
剖宫产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为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较高,切口愈合不良主要指切口感染、局部血肿、切口裂开等。其直接关系到产后子宫的。术后切口愈合不良,造成产褥感染、产后出血,增加患者的病情,甚至危及产妇生命[7]。对于HIV阳性产妇,产后应严格预防手术切口愈合不良情况发生,增加产妇营养,保证充足的营养供给,必要时进行胃肠外营养,适当锻炼身体增加抵抗力,积极治疗合并症。此外,保证室内环境清洁通风,维持适宜的温湿度,定期进行室内环境及物品消毒,预防控制切口感染。在HIV阳性产妇产后,护理人员应设计严密的护理计划,制定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强调个人卫生的重要性,给予精心的护理,定期给切口进行换药,促进切口愈合。
4.4新生儿护理
告知产妇母乳喂养,感染新生儿的危险较大,母乳中HIV的数量是母婴传播的直接危险因素,进行母乳喂养的婴儿感染几率明显增加,嘱其进行人工喂养,减少母乳喂养引起的母婴传播。指导产妇根据婴儿生长发育需求,在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配方奶粉。婴儿本身各器官功能发育不良,抵抗力较弱,人工喂养时应确保奶具消毒彻底,注意奶液的新鲜及合理配方,避免引起腹泻、营养不良及鹅口疮的发生,降低新生儿感染的危险。此外HIV感染产妇,药物对其婴儿是救命药,提高母亲喂药的依从性,采用简便易懂的方法,教会母亲正确有效的服药时间、剂量,强调药物对婴儿的重要性,交待不能随意停药、减药,会导致不良后果。访视期间还可通过电话了解婴儿服药情况,有无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且督促母亲给婴儿按时按量服药[8]。
本文69例住院妊娠合并HIV阳性产妇,采用循证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后,产妇均顺利出院,观察组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服务满意度均在98%以上,产妇产后身心方面均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较高,循证护理具有科学性,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提高了产妇的护理满意度,并且进一步促进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循证护理15循证医学(EBM)就是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它是近年来在临床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一经问世,便在医学界引起了极大反响。循证医学的基本特征由3大要素组成即最佳临床证据、熟练的临床经验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循证医学所要求的临床证据有3个主要来源,它们分别是: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系统性评价;荟萃分析或汇总分析[1]。循证医学的主题思想根据问题寻找证据,因此用循证医学理念培养临床医学生,便于学生在临床学习中掌握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积极有效地运用相应的研究成果,帮助临床医学生改善临床思维固有的习惯,丰富临床经验,积累更新知识。因此,循证医学应用于肿瘤临床教学是临床医学生培养的新方法。
1肿瘤外科护理临床教学现状
目前,相对于人类疾病谱的变化,肿瘤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肿瘤外科的发展日益更新,致使传统的治疗方法不断受到挑战。但目前肿瘤学属于二级学科,而我国现行医学本科教育中并没有将其划为本科生的必修课,并且在全国众多医学院校仅将肿瘤学的部分的分支学科纳入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的选修课。也正因此,肿瘤学科的教育通常是以继续教育为主。由于肿瘤科经常成为被忽略的教学内容,学生对肿瘤外科知识的掌握甚少,等到这些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护理阶段时,这些刚刚进入肿瘤科的医师往往对肿瘤学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够系统。
2循证医学的应用
就目前临床医生培养来说,继续教育是培养优秀的临床医生的首要选择。而循证医学时代的来临,对肿瘤学科的教学又是一个巨大的冲击。结合肿瘤学科的特点,探讨如何将循证医学运用到肿瘤学科临床实践这一问题十分必要[2]。因为正确地引导,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学生初到临床实习,会对所见到的一切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兴趣恰恰是最好的源动力,所以正确地引导这种兴趣对以后的学习非常重要。而循证医学会告诉学生在肿瘤外科护理实习中需要重点观察什么,查找病人身上的哪些护理问题,哪些问题是需要快速解决的,又有哪些是新进展、新观点。同时积极指导学生查找资料,根据所见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以护理肿瘤晚期病人疼痛的方法为例,过去的`处理观念较为冷漠,而现在的态度则更为积极。而对口服止痛药会引发便秘的处理也出现了很多种解决方法等等,由此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与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起来是激发学生兴趣最好的方法。近几年,许多大量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配合新的辅助治疗,不仅会减轻了手术创伤,还显著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所有这些医学观念的改变,并不是医生主观臆断的,都是以循证医学作为基础的。身教胜于言教,在肿瘤外科临床护理实习过程中,医学生往往会把带教老师作为自己学习和模仿的典型例子。而对于医学生而言,由于医学是一门要求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所以,临床实习就变得尤其重要[3]。因此,要让同学明白肿瘤外科护理工作的临床经验是靠日积月累慢慢积累起来的道理,带教老师就必须为人师表,起到典范作用,需时时注意自身的仪表,还有带教期间的言行举止,时刻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典范。带教教师还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过硬的技能水平,细心周到的服务,严谨的工作态度,通过言传身教的方法,来影响和教育学生,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深刻的教育,提升自身的素质。
3结论
运用循证医学理念来培养临床医学生,需要学生在临床学习中积极有效地探寻和应用相应的研究,主动探索并适应肿瘤外科护理的快速发展的需要[4]。医者父母心,与此同时,还应在临床护理学习中积极培养医学生养成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职业道德理念,充分有效地运用循证医学方法,从而实行个性化治疗,缓解肿瘤患者的病痛,把肿瘤患者受肿瘤折磨伤害程度降至最低,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周到的服务。这样可以提升医学在肿瘤外科临床护理的技能水平,有利于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新一代肿瘤外科临床医学人才,为肿瘤外科医学领域添砖加瓦。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