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抓紧早期教育

时间:2025-10-10 16:35:17
为什么要抓紧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是指幼儿从出生之日起所实行的适合年龄特点的最简单的教育。也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刺激引起孩子的反射活动,这就是幼儿的早期学习。这种早期教育对于儿童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事实证明,早期教育是儿童发展的需要。婴儿出生时大脑皮层的发育已达到形成条件反射的程度,就是说能接受来自各种感官的刺激。如辨别味道,感受音乐,用眼睛跟踪物体。但这种能力只有在外界不同刺激下才能完善,更早的给予刺激,可以加速先天潜在能力的早期表现。根据“用进废退”的原理,不给予刺激和训练,有的细胞活动能力就会降低,已形成的反射还会消失。儿童两岁神经纤维已发育很好,可以进行多种方式的联系,三岁已形成网络联系,神经纤维髓鞘已分化。两岁脑重已达成人三分之一,三岁达成人的四分之三,七岁达成人的百分之九十。这些都说明,早期教育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其次,早期教育是加速人才培养、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国家建设要早出人才,必须从婴幼儿时抓起,早期引发出儿童的学习愿望,能在学前期学习大量的感性知识,为入小学以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一个良好的起点。

第三,有利于发现和培养超常儿童。据统计,我国低能和超常儿童都各占千分之三。如果对儿童提早教育,可以使其早期发掘智慧,尽早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开拓型人才,如果有先天缺陷也可尽早弥补。

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的成功事例,古今中外都有。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就是从小跟其父亲上山采药,回家帮着制药,从而热爱医学,成为著名医生的。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由于父母从小教他读书,五、六岁就能作诗。宋朝的晏殊七岁与进士同试。在当代,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许多大学生,如宁铂、谢彦波等都是两岁就开始接安教育。宁铂六岁攻读医书,能准确诊断病情,八岁学天文。能用肉眼识别几十个星座,十三岁入大学;谢彦波五岁入小学,七岁开始自学中学数学,十一岁入大学。

有的人可能认为他们是“神童”,有特殊的天分,而自己的孩子十分平庸,望尘莫及。其实,普通的孩子,由于教育得法而成为伟人的,也不乏先例。最突出的是德国的乡村教师老威特把自己近乎白痴的儿子小威特教育成智力非凡的人,竟轰动整个欧洲。威特六岁开始学外语,八、九岁已能自由运用德、法、意、拉丁、英、希腊几种语言讲话、读书了,他还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九岁入大学,十四岁和十六岁时分别获得哲学和法学两个博士学位,成了柏林大学法学教授。

反之,如不进行早期教育,就要延缓孩子的发展。孤儿院的孩子,由于成人给的爱抚和关怀很少,更没有进行教育,一般说话、走路、以及智力发展都比较差,而且将贻误终身。

由此看来,幼儿教育进行得越早越好,因为幼儿可塑性大,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同时,从我国的发展形势看,国家建设需要早出人才,多出人才,所以早期教育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为什么要抓紧早期教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